CT室简介: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CT室成立于1989年,在张家口地区最早开展CT检查。我科现有人员15人,其中主任医师、副教授2人,主治医师5人,主管护师2名,技师1名。医师3人,轮转医师2人。我科室除担任正常的医疗诊断及科研外,同时还担任大量的河北北方学院影像教学工作,每年还培训兄弟医院进修医生约10余人。CT室现有硕士生导师2人,硕士学位6人,在读研究生2名,学士学位2人,。近年来发表专业论文50余篇,主持完成多项课题,其中两项分获张家口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;2008年我科荣获“张家口市青年文明号”荣誉称号,2012年荣获“河北省青年文明号”,我科坚持“以病人为中心,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”,在晋冀蒙交界地区CT诊断处于领先水平。
科室现有Aquilion64排螺旋CT和16排螺旋CT各一台。机器具有扫描安全、舒适、快捷、图像质量高等优点。机器配备了多平面薄层重建(MPR)、最大密度投影(MIP)、最小密度投影(MinIP)、CT虚拟内窥镜(CTVE)、容积再现(VR)等先进技术。目前除开展正常的CT平扫检查外,还进行心脏冠状动脉成像、全身血管成像、各种三维重建、CT泌尿系统造影、多平面重建、全身各部位增强扫描等。另外我科投入的两台VITREA工作站可将螺旋扫描所获得的数据进行CT三维血管成像,可用于显示和诊断全身的血管性疾病,如:动脉瘤、血管狭窄或血管畸形等,其成像质量已接近DSA。尤其是脑动脉CT血管造影(CTA),64排螺旋CT可以明显缩短扫描时间,不但可以清楚地显示动脉瘤瘤体大小、瘤颈形态和载瘤动脉,而且结合预试验或造影剂跟踪触发扫描获得最佳的扫描起始时间,其CTA图像能够更清楚地显示脑底动脉环和大脑前、中、后动脉及部分细小分支,较普通螺旋CTA显示的血管分支更多、更细小。心脏冠状动脉CTA更成为冠状动脉狭窄的安全筛选方法。
科室自2012年PACS联网后,顺利实现了与普通X线、核磁共振(MRI)、超声的信息共享,并可随时调阅患者的既往的检查记录,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诊断水准,减少了误诊。为大影像中心的建立创造了良好条件。每年检查患者五万余人次,积累了丰富的经验。
磁共振室简介㈠概况磁共振室成立于1992年10月,首任科室副主任陈连弟。当时为我省北方首家购置磁共振设备单位,首台MR机为常导400高斯磁共振机,使我院成为华北北部磁共振诊断中心。2003年8月更换SIEMENS-NOVUS1.5T超导磁共振机;该机具有快速扫描和较完善的功能软件。对人体各部位,各脏器均有良好的检查效果,具有密度分辨率高,图像清晰,解剖逼真,迄今为止已运行整10年,检查病人8万多人次,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。
㈡人员构成目前科室现有职工12人,其中副主任医师3人、主治医师1人、硕士研究生4人,主管技师2人、主管护师1人、新分配技师2人。王振忠现任科室主任,副主任医师、副教授。
㈢业务情况磁共振室成立以来,尤其更换新磁共振机后,各项工作进展顺利,业务技术水平不断提高,开展的业务涉及各系统,如中枢神经系统各种疾病、五官及颈部软组织病变、纵隔及大血管病变、肝胆胰病变、泌尿生殖系统病变、骨关节系统及软组织病变(对关节韧带、软骨、软组织损伤、早期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显示,是其它影像学检查无法比拟的)。在开展常规扫描的同时,开展了头部MRA、MRV,颈部MRA,肝胆胰MRCP,泌尿MRU及头部弥散加权成像(DWI)等新技术。
㈣教学及科研1994年为张家口医学院影像专业证书班首开MRI教学课。近年完成的教学工作有:
2004-2012年为河北北方学院影像系本科学生上课,每年84学时。
2004-2012年为河北北方学院影像系专科学生上课,每年40学时。
2004-2012年为河北北方学院信息专业学生上课,每年36学时。
在国内核心影像刊物发表的文章有20余篇,如“低场MRI脊柱108例扫描分析”,“肺癌早期脊柱转移癌的MRI诊断16例报告”,“脊柱转移瘤33例低场MRI表现及诊断效果”,“CT、MRI机维修经验”等,许多论文参加了全国、省磁共振或影像专业学术交流。弥散加权成像对脊柱疾病的诊断价值一题在河北省卫生厅立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