贫血是指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减少,低于正常范围下限,不能运输足够氧至组织产生的综合征。临床上一般根据其发病机制不同将贫血分为大细胞性贫血、正色素性贫血和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。
一、大细胞性贫血
常见于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导致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,以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疾病,由于DNA合成障碍而引起核蛋白代谢紊乱,使细胞出现体积增大但染色质较少的情况,表现为大细胞性贫血。
二、正色素性贫血
包括缺铁性贫血、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等,前者是机体摄入不足或吸收障碍等因素引起的体内铁元素缺乏,后者则是遗传因素所致,均会导致机体造血功能下降,从而出现正色素性贫血的现象。
三、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
1.缺铁性贫血:通常是由于铁摄入不足或者需求增多等原因所造成,可导致体内的铁含量降低,进而影响到血红蛋白的合成,引发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;
2.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:属于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,通常与基因突变有关,当患者存在该病时,也会因为珠蛋白生成障碍而导致血液中含有的铁量过少,从而诱发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。
除上述原因以外,再生障碍性贫血、溶血性贫血等也可导致贫血的发生,建议及时就医明确诊断,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。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饮食均衡,适当多吃一些补血的食物,如红枣、阿胶糕等。